他從大山里走來,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這艱辛讓他立志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學生。他就是上海累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勇,中共黨員,出生于貴州省一個貧困少數民族家庭,是水族和布依族兩個少數民族組成家庭的后代。
2004年,楊勇來到上海,從事過酒店服務、流水線操作、設計學徒、項目經理等工作。經過十年努力,他終于創辦了一家屬于自己的公司。
2014年,楊勇注冊成立累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汽車零部件檢測工具的生產。令人感動的是他的招工方式和招工對象,他在公益群里發布招工啟事:優先考慮少數民族青年、優先考慮“問題青年”,招收員工不與學歷掛鉤。在公司發展壯大的同時,他還主動吸引貧困少數民族青年到企業當學徒工,學習鉗工、檢具工裝設計等技術。如今,不少學徒已經變成師傅,收入也在不斷增加。
在企業,他是“楊總”,也是員工口中的“楊叔”。“叫他‘叔’,不是因為親戚關系,而是他待員工像家人一樣?!爆幾逍』镄堈f,自己就是一個高中畢業生,本想來上海隨便找個體力活,沒想到,楊勇教會他技術。3年不到的時間,小張就已經是企業的車間主任了。壯族小伙楊帆說:“我想學駕駛,叔和我談心時知道了我的想法,立馬墊錢讓我報了名?!?/span>
還有一次,企業里的水族姑娘小麗迷上了“傳銷”,幾天沒來上班。楊勇撥通小麗手機后,發現小麗說話有些吞吞吐吐,隨即就用水族的語言詢問情況。原來,小麗被傳銷組織騙到天津后,被控制起來。楊勇二話沒說,當天就趕往天津報警,最后在公安的幫助下,將小麗救了回來。
有人好奇地問他:“你招工怎么都招些‘問題青年’?” 他耐心地解釋:“在我這里,只要肯吃苦,就從鉗工做起,學完鉗工送你學檢測、制圖。有了一技之長,無論走到哪里都有口飯吃?!?/span>
在楊勇看來,沒有人天生就是“問題少年”。對于大山里的孩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他們希望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企業有這樣的青年10人,如今1人成了工程師、1人成了車間主任,還有4人進步明顯。他們變了,變得拼命要學好技術,變得會打電話問候父母,變得會關心照顧同伴了……要知道這些令人欣喜的轉變背后凝聚了楊勇多少心血:一星期交流談心兩三次,休息日去網吧突擊抽查,督促他們每周至少與父母通一次電話……
在公司的電腦里,工資發放記錄表有這樣三欄:應發、實發、保管。例如,小李,應發4000元,實發1200元,保管2800元。楊勇這樣解釋:“現在我必須幫助他們保管,等關鍵需要的時候,一次性拿出來。”不少員工的家長稱贊:這些青年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遇到了一位如父如兄的老板;我們的社會是幸運的,因為培育了一位有責任感的民營企業家。
其實早在2009年,楊勇就開始投身公益。那一年,他辭去年薪15萬元的技術部經理職務,去貴州的偏遠山區支教半年,并捐贈2萬元。在他的努力下,許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得以繼續接受教育,很多孩子通過求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如今,在當地志愿者隊伍中,就有一部分青年來自當年資助獲益者。
2016年9月,因為助人為樂、無私奉獻,楊勇入圍了“嘉定好人·每月一星”,還揭牌成立了“楊勇公益匯”。上影集團以楊勇故事為題材,拍攝了一部宣揚公益正能量的微電影,在今年上海市第三屆公益電影比賽中獲得三等獎。
楊勇常說:“賺錢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因我而改變,那是精神層面的價值,幫助別人給我帶來的快樂和幸福遠比賺錢更重要?!?/span>
原文出處:上海市政協主辦的《聯合時報》2017年7月18日第四版民族宗教,地址:http://www.cnepaper.com/lhsb/html/2017-07/18/content_4_5.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