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是需要的,但如果有人因我而改變,那是精神層面的價值,幫助別人給我帶來的快樂和幸福遠比賺錢更重要。"——楊勇 小編有話說 如果你不認識楊勇,那小編來告訴你:他是一名青年企業家,是上海累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貴州商會理事;他是一名中共黨員,是共青團貴州省委駐上海工作委員會委員、組織部部長。他是一名公益人:他是“陽光助困”結對資助的發起人之一,“楊勇公益匯”是以他的名字成立的公益組織。 如果你已經認識楊勇,想聽他經歷的你,肯定某次聽他笑著調侃道:想聽我的故事,準備酒了嗎? 此次,《滬上黔人》備下”薄酒”,請來楊勇,一起來傾聽他的故事…… 從“打工”到“創業”的自我突破 楊勇,1972年出生于貴州省一個貧困的少數民族家庭,是水族和布依族的“混血兒”。上學時,他每天在崎嶇、泥濘的山路上來來回回往返10多公里。在父母的咬牙堅持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他成了當時村子里第一個高中生。但最后還是因為家境貧寒,高中畢業后不得不放棄學業,報名參了軍。1997年退伍后的他先后到深圳和東莞打工,2004年后扎根上海。做過保安、酒店服務員;也做過流水線操作工、編程、設計學徒;但是憑借著身上那一股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學徒慢慢變成了師傅,然后一步步走上管理崗位:從設計部主管、項目經理,再到副總經理、總經理,公司所有職位他都親自體驗和嘗試過。直到2014年的某一天,工作多年的他希望能突破自己,在發展自己的同時,盡己所能去幫助更多的人。所以他毅然辭去公司職務,創辦了一家汽車零部件檢具公司——上海累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楊勇說:“說來大家可能都不相信,公司起步之時自己就只有5萬元!”憑著此前工作中積累的廣泛人脈,客戶和供應商們主動提供訂單,夫妻二人加班繪圖,聯系小作坊加工零件。就這樣一步步,從沒有員工到幾個員工到今天的近百名員工,上海累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越來越好,實現了公司年銷售額1000萬元。楊勇也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越努力,越幸運”也成了他的人生坐標。 他是上海累善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曾是一位大山里的山娃子,現在是家住外岡的“新上海人”。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的精神是他能夠從一個貧困山區走向大城市打工并成功創業,完成逆襲的奮斗秘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1997年在部隊入黨,至今楊勇已是20年的老黨員。雖是非公職黨員,卻把黨員宗旨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無私為群眾服務,把群眾的冷暖常系于心。作為共青團貴州省委駐上海工作委員會委員,他工作積極主動,承擔起青年創業就業和少數民族青年服務的工作,搭建團工委、商會、青年之間的溝通橋梁,用他的熱情、愛心、無私奉獻的精神幫助和引導青年。他說年輕人不缺滿腔的熱情和滿腦子的創意,缺的是施展的機會和平臺,然而他更愿意牽線搭橋,盡量去提供、去創造。今年五月,楊勇就帶頭組織了“黔滬青年·粽在一起”民族情+創業就業分享活動。來自不同行業的老鄉們歡聚一堂。有人訴說著自己的就業困惑,有人講訴著自己的創業激情。大家一起包粽子,聊家鄉,不亦樂乎。 對外而言,他是公司的“楊總”,在公司里,年青員工們喜歡叫他“叔”。公司穿青族小伙張應祥說。“我就是一個高中畢業生,本想來上海隨便找個體力活,沒想到,叔教會我技術。3年不到,我已經是這里的車間主任了。叔還資助我妹妹上學,幫她圓了大學夢”。壯族小伙楊帆說:“我想學駕駛,叔同我談心時知道了我的想法,立馬墊錢讓我報了名。而這樣的資助楊勇多年來一直在堅持。 公司曾有這樣的“問題青年”10人,最小的剛進來時才17歲,如今1人成了工程師、1人成了車間主任,還有4人進步明顯,他們變了。這些令人欣喜的轉變背后凝聚著楊勇的心血:一星期交流談心2-3次,網吧突擊抽查……在楊勇的電腦上,工資發放記錄表有這樣三欄:應發、實發、保管,員工工資酌情發一部分留一部分。“現在我必須幫助他們保管,等關鍵需要的時候,一次性拿出來”。他是公司的老總,需要賺錢維持公司運轉,可是從不把員工當作賺錢的機器,而是把每一個人都當作兄弟姐妹,用心對待。 在他看來,沒有人天生就是“問題少年”。近期,他已經和司法所合作,接收一部分“受管教”的青年,為回歸社會做個緩沖準備。他說每個人都是可塑之才,對于走出大山的青年,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安身立命的本領是關鍵,對于還在大山里的孩子,播種希望,給他們黎明的曙光才是最重要的。 為道德“充值”,讓好人“增值” 或許是因為曾在苦難中磨礪,所以楊勇總是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2009年,楊勇辭去年薪15萬元的技術部經理職務,奔赴貴州最偏遠的山區支教半年,花費2萬余元,資助支教志愿者3000余元。在他的努力下,許多貧困山區的孩子得以繼續接受教育,很多孩子通過求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如今,在他的志愿者隊伍中,就有一部分青年來自當年的資助獲益者。 楊勇致力于組織支教,后來又通過與“陽光助困”組織聯合支教助學。為貧困孩子配對資助人,為資助人尋找貧困生源,“一對一”結對子資助或“多對一”資助,“一對多”資助。2013年開始以“點對點”方式進行“上海對甘肅隴南”資助。每年暑期親自帶隊實地走訪、收集新的貧困生源,長期的助學活動也引起嘉定區民族聯合會關宇輝會長的關注。關會長陪同白副會長及顧萃英秘書長走訪慰問他后,了解他的一些經歷和公益理念,對他的行動非常肯定,關會長號召大家積極參與這樣的活動。 2016年冬天,“陽光助困”聯合嘉定區民族聯成功舉辦了一次“暖冬隴南”愛心活動,關會長及顧萃英秘書長發動民族聯成員,同時個人帶頭捐錢捐書捐衣物,退休教師沈揚阿姨也把社區大媽們組織起來,手工制作頭花送給甘肅隴南的女孩子們,本次活動引起當地強烈的反響,隴南市西和縣電視臺全程跟蹤采訪并最終錄制節目報道。今年,新的愛心活動“春到隴南”還在繼續。 楊勇總是積極奉獻自己,傳播正能量;用熱情、愛心、無私奉獻的精神幫助和引導青年,曾多次獲得嘉定區道德模范稱號。家人也從擔心他太累而“反對”,轉變成背后的默默支持,“最美家庭”稱號當之無愧。為鼓勵更多的人發揚助人為樂,扶貧幫困,無私奉獻的精神,“楊勇公益匯”在2016年9月上海市嘉定區道德模范表彰活動中正式揭牌成立。“楊勇公益匯”聚集了一大波愛心人士,組織參加很多像“我為外岡添份綠”這樣的公益活動。 楊勇總說:“賺錢是需要的,但如果有人因我而改變,那是精神層面的價值,幫助別人給我帶來的快樂和幸福遠比賺錢更重要”。2017年,政府出資以楊勇的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大型公益微電影《平凡人》,并斬獲了上海公益微電影三等獎。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楊勇用勤奮和智慧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幫助,播種愛與希望的種子,讓更多的人看到未來的曙光。 圖文:楊麗/蒙相婷/李琦琨 編輯:楊麗 審核:曾明誠

Contact: 楊勇
Phone: 18121026483
Tel: 021-59960761
Email: yangyong@m.fast-eyes.com.cn
Add: 上海市嘉定區匯德路600號